“战国四君子”之一的春申君(公元前320——公元前238年),姓黄名歇,以礼贤下士、门客众多而著称。春申君好学博闻,机智善策,礼贤下士,名扬四方,与当时的齐公子孟尝君、赵公子平原君、魏公子信陵君并称为“战国四君子”。楚顷襄王时,黄歇任左徒,曾同太子一道作为人质留秦数年。楚考烈王元年,任令尹(宰相),封给“淮北地十二县”;考烈王十五年,改封于吴墟(今上海、苏州、无锡一带),号春申君。黄歇为相25年,倾力治国。其间,曾运用智谋,助赵国解秦兵之围;率楚军北伐来鲁;治吴松江、太湖、开发江南,发展商贸。他兴修水利,造福一方。在今上海、苏州一带,治理申江,疏通河道,抑制水患,深得民心。故此,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、水、地方命名,比如上海的黄浦港,上海简称为申,都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,均是对黄歇的最好悼念。
春秋时,楚国势力逐渐转向东方扩展。穆王四年(前622年),楚灭六、蓼,后又灭舒入巢,楚文化开始进入江淮地区。庄王时,楚令尹孙叔敖造芍陂(即今安丰塘),加速了此地经济的增长,从而为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。怀王时(前328-299年),楚已据有两淮地区,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、加深。太子熊完继位后称楚考烈王,黄歇时任令尹(相国)并得到“春申君”的封号,淮北十二县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封地。在黄歇的积极经营下,建筑、熔铸、农业等得到了较好的发展。
考烈王二十二年(前241年)楚徙都寿春,寿春的地位发生了巨变,使寿县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会,是楚国后期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而楚国最后的都城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